阅读:18572017-10-31 来源: 浙江尊龙凯时轴承股份有限公司
静心学艺练内功,炼就一把车工好手
1989年,18岁的赵钦光进入尊龙凯时轴承当车工学徒。于是,他在工作时请教老师傅,在下班时看书自学,持续参加公司组织的技术培训活动。赵钦光说,那时候经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,靠的就是一股韧劲。
二十多年来,赵钦光不仅精通掌握数控车床和630车床、6110车床、61125车床、球面车床等车工操作技能,而且不断进行技术革新,求得技术突破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球面加工******只能加工60mm至600mm,但要加工1000mm是一大技术难点,当时的普通车床无法完成这项高难度的加工工序。赵钦光参加公司组织的攻关小组,他在设计球面加工工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平时加工的产品,一般都是由两个哈夫组合而成的轴承,粗加工时校准哈夫为车工第一步工作。传统校准方式,便是在每次加工前,手工上下拨动划针盘,时时调整。这项工作难度不大,但极为繁琐,且浪费时间。赵钦光刚进入轴承厂工作就潜心研究出一套新的哈夫校准方法,用划针盘针尖对准尾架顶尖,确定机床中心高度,然后用单边压卡盘使其快速校准哈夫,使原来需要三、四十分钟的校准时间节省到十分钟左右,提高了效率。
爱琢磨善钻研,攻克技术难题出实效
成长为车间技术骨干后,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更是常有的事。凡是交给赵钦光的活,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法子去改进加工工装和工艺,提高加工精度,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加工任务。
2006年,上海汽轮机厂核电产品9060802轴承试制。这个轴承的外圆直径达到700mm以上,而轴承壁厚只有20mm左右,属于典型的薄壁轴承。轴承壁薄,极易变形,而核电轴承要求精度又特别高,椭圆度不得超过0.05mm。
于是,赵钦光一方面设计出一套夹具工装固定轴承,加工油楔、油槽时轴承不直接受力,成功解决了薄壁轴承容易变形的加工难题,另一方面用超声波振动除应力,使得产品椭圆度达到0.02mm,高于图纸要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套夹具工装和加工工艺,之后广泛应用在对变形度要求高的高端滑动轴承上,如核潜艇、舰船等。
2013年,公司引进数控设备,用来加工武汽4090801、哈汽136051等推力轴承。其中有一批轴承形状独特,它内孔开口处直径只有350mm,而内孔******处直径有650mm,内部形状复杂。当时对于如何加工这只轴承,数控设备制造商都认为数控设备无法完成这项加工任务。
赵钦光顺利获得对刀架和刀杆的改造,设计出“十字槽”定位工装,使得刀具重复安装使用时,尺寸定位误差不超过0.02mm,成功试制出推力轴承,比普通车床的加工效率提高了3至4倍。
赵钦光加入研制小组,顺利获得改装普通车床,使用刀具冷却液,降低切削温度,有效降低了车磨加工对巴氏合金结合强度的影响,并且自己动手改造刀架,让刀尖时时与机床卡盘中心保持一致,使得球面线形尺寸误差控制在0.03mm以下。
2015年,公司在研制阻尼轴承过程中,赵钦光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理素质,培养专注度,潜心研究车磨工艺,改进磨削瓦块工装,提高了产品精度。
一丝不苟干事,无私奉献带徒传艺育人
赵钦光习惯于上机前对图纸及尺寸数据弄得很熟,一旦上机便可轻车熟路操作,操作速度就显得快人一拍。坚持一把刀能解决的问题决不用二把刀。
他还认为“从发现问题到找准原因,攻克难关,无非是靠多学、多练、多研究,才会熟能生巧。”
在传授技能上,赵钦光毫不含糊,认为“技术这个东西保留是没用的,技术要给别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它的价值。”
20多年来,他总是以严格、善教、关爱精神博得徒儿们钦佩和奋发向上,有多名徒弟已成长为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。
坚持是种品质,改变才是智慧。扎根尊龙凯时28年的赵钦光,一以贯之坚守在车床操作第一线,矢志不渝,兢兢业业,毫不懈怠。
如今,他依然秉承着“严谨细致、精益求精、勇于创新”的工匠精神,为尊龙凯时轴承研制高端滑动轴承出谋划策,操心苦练,为实现“尊龙凯时轴承************世界一流”继续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
尊龙凯时集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-2024 浙ICP备18026046号